亞心網訊(首席記者劉書成)從早上起來觸摸到的電燈開關、上廁所用的抽水馬桶、出門駕駛的交通工具……這些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其實都是人類歷史不同階段的創新。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主編、電視紀錄片《貨幣》、《華爾街》、《資本市場》、《大國崛起》總導演李成才,近日在烏魯木齊參加由正和島西域部落、兵團青年聯合會、正和島非創意不傳播部落、新疆興華富疆金融服務有限公司主辦的正和島夜話暨“富疆財富之夜”活動時表示,他正在籌拍一部新的紀錄片,名叫《創新之路》。
  李成才說,我們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創新,這些創新來自人類歷史的不同階段,但是這些創新跟中國人有關係嗎?我們需要反省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用中國語言表達世界故事”,李成才說,《創新之路》將延續《大國崛起》、《貨幣》等紀錄片的思路,帶著反省攜團隊探訪世界多個創新大國,梳理瑞典、以色列、德國等這些國家自從工業文明以來的創新之路。
  在李成才看來,正是由於新技術、新工藝進行大規模使用,從此改變了財富排序改變了人類福祉,這就是創新。目前我國正在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的創新至少有三個方面:高鐵、深海下潛、特高壓直流輸電。
  《創新之路》預計明年8月份推出,李成才表示,他希望藉此紀錄片撬動國人對創新的思考。
  □繼續閱讀
  “貨幣是她——一個生命體”
  她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仿佛是空氣,是水,是陽光……地球的生命是45.6億年,人類的生命是250多萬年,她的生命是5000多年。她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泥板上,她在亞細亞海邊的貝殼裡……如果把人類的250萬年壓縮成24小時,那麼她伴隨人類不足3分鐘。人們知道她從哪裡來,但不知道她會到哪裡去。她就是熟悉而又陌生的貨幣。
  李成才格外鐘愛《貨幣》片頭的解說詞,為了這些字,他足足推敲了三四個月。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紀錄片最長的片頭,2分23秒,它來自李成才的心底。字幕上,用以代表“貨幣”的字是“她”,因為李成才將貨幣視為一個生命體進行表達。
  因為“她”,李成才不管走到哪,都會受到《貨幣》粉的追問:“什麼是貨幣?”
  他指出:“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只是位置不同,階段不同,則感受不同,於是答案也不同。”為了在《貨幣》中向觀眾提供不一樣的見解,這位導演要求所有導演組成員必讀馬克思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西美爾的《貨幣哲學》、弗里德曼的《貨幣之禍》、尼爾·弗格森《貨幣的崛起》和周其人《貨幣的教訓》五本書,並說明,“只有我們專業了,才有資格向觀眾傳遞專業的東西”。
  提起紀錄片,更多人會想到《舌尖上的中國》,其實,《貨幣》這部紀錄片不管是拍攝的地域、周期、投入資金,還是拍攝技術上的複雜程度、主創團隊陣容,都超過了《舌尖上的中國》、《大國崛起》這些以往的鴻篇巨制,創下央視紀錄片多項歷史之最。
  李成才介紹說,《貨幣》主創團隊由《大國崛起》、《水問》、《華爾街》等央視重大選題的核心骨幹成員組成,金融團隊則匯聚了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和在華爾街等世界金融中心工作生活多年的業內人士。該片將觀眾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貨幣”上,從貨幣的歷史中折射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史。
  拍攝《貨幣》,是希望針對當前社會上泛濫的金錢問題,試圖從中國人角度找出合理的答案,給予觀眾深刻的啟迪。
  “用中國語言表達世界故事”,李成才說,“不論是《創新之路》還是《貨幣》、《大國崛起》,我都希望帶給國人一些思考,希望我做的事情對這個國家是有幫助的。”
   (資料圖片)
  李成才
  他這麼自我介紹:
  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導演,1963年12月出生,南京炮兵指揮學院指揮專業畢業。1994年獲上海白玉蘭紀錄片導演銀獎,之後開始北漂生活,屬於中國最早的一批北漂者。
  他自稱“在工地上的人”、“木工”,是紀錄片導演里比較喜歡讀書的,經常參加讀書的講座,是克裡希那穆提讀書會的嘉賓。他的夫人這樣描述他最幸福的狀態:這邊放著書,這邊放著金魚,這邊放著幾朵花。  (原標題:《貨幣》總編導李成才籌拍《創新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q66qqptj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